从黄梅戏看安庆安徽的文化落后
从黄梅戏看安庆安徽的文化落后
2019年12月22日
下午11:44
毛泽东时代,大力抓现代戏剧演出。其妻子江青,甚至以文艺旗手自居。全国仅有八个样板戏可以大演特演,其他戏剧禁止。为何文革如此重视戏剧?那是因为与群众最接近的艺术。电影处于黑白到彩色之间,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众,无法接受(胡说八道),只能影响到学校里的青少年。列宁所提倡的新人。对普通旧人的改造,就靠戏剧。
文革以后,戏剧开禁,安徽黄梅戏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驸马》等,均从毒草封禁的状态开禁。至今,安徽省电视台的春节大戏,总是少不了黄梅戏这几个曲目的唱段,蹦出来表演一下,就像癫痫病患。我们从这两个大戏看看安徽文化的封闭保守。
《天仙配》说的是天宫七个仙女里最小的妹妹,春闺无聊思凡(发情),看上卖身葬父的董永,并下嫁于他。最后又被父王派人捉回天庭的悲剧故事。这个戏,对于文化落后,还不懂常识的愚昧群体,还是很有吸引力的。就是癞蛤蟆吃到天鹅肉的幻想满足版。恭列神话故事,就是胡编乱造的遮羞版,但这个神话违背常识,即卡尔 马克思说过,资产阶级娇小姐,是不会爱上无产阶级屌丝的。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里,也不会设定林黛玉爱上看门的焦大。
但是,你也不能就此断言,某个富贵人家的小姐,就是绝不小心会爱上穷屌丝。或者说,经过此戏的洗礼,真会也许就会就有发生私奔的情事。
当然,故事也告诉你了,结尾阿爸找来,拆散,总是悲剧结尾。女方还怀了孕。
总之,这是一个骗傻子的戏。
何况编剧故意设定的,男主角为了安葬父亲筹资,卖身三年做奴工。而且回家住的是窑窟。这也是底层的最底层。而七仙女的父亲,是玉皇大帝。编剧就是要这样恶心你,你没有办法。
对比西方的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的男女爱情悲剧,男女悲剧绝不是这样的阶级差异与鸿沟,所造成的。
我彷佛看到编剧在猥琐地浪笑,就是要这样安抚穷屌丝的可怜的心嘛,给穷人以精神抚慰,还可以多卖几张票。
说是传统剧目,其实是50年代改编的。就是不知道改编前的剧本结构。50年代,文化界那是四条汉子周扬、夏衍当道的日子。文化革命旗手鲁迅称呼的,周扬的外号,叫“奴隶总管”。总管们深谙怎么给文盲的奴隶们喂食精神药品。
所有活着的能写的,安徽的,如胡适跑了。没跑的,如小说家自然禁笔。无产阶级文艺战士里,自然就有要翻身的,出来卖身投靠,在文盲作家战士高玉宝之外,黄梅戏的编剧们自然不能落后,只是没有《白毛女》编剧们的无耻下作。
再说《女驸马》,这说的是未婚夫被诬陷,女子进京赶考要考个官,来救夫君,不想被皇帝许配给公主的故事。编剧更是编的骇人听闻。直接嘲讽皇家了。好在1950年代,进入共和国,没有皇帝了。
1950年,未来总理李鹏等二十几位烈士和高干子弟,赴苏联留学。毛主席的大秘书,后任中共第四号常委的陈伯达的儿子,回国后,爱上了毛主席的女儿。结果是陈伯达的儿子卧轨自杀。
想那安徽安庆的编剧,还不知道这个消息。否则借个胆,也不敢吧。
《女驸马》说了一个蒙冤怎么办的问题。这可是跨国性的人类悲剧之一。各个国家和民族,给的都有自己的答案。即使在中国的广东,或者云南,都有自己不同的处置方法。但编剧在这里,给出极富安庆地区的习惯,参加科举考试当官,当官以后有权了,拯救亲人。这个逻辑设定,是整个大戏的框架。
这是一个多么荒诞的激励。
自古以来,科举考试,也不带女性参加。
编剧就演绎出女扮男装。嗯,说得通。
这个戏的效果,就是鼓励安徽省安庆地区的男男女女的青少年们,读书做官吧。
这不是民国考试院还有考试的时代。这是新中国时代的1950年代。早已废除了考试做官的路径。
在外国人看来,故事荒诞不经。蒙冤诉诸于法律,或者武力复仇,例如佐罗的手段,利用权力解救、利用金钱赎身,都是可以想见的。但是,去考试做官,来解救蒙冤的亲人,全世界,恐怕只有安庆的编剧,能够想象的出。关键还是当地的观众,还接受这个故事设定。
也可见,读书做官,此地奴性之重。大清国入据中原的汉人父子宰相,就是这里的(安庆下属桐城县)。这里的人非常善于迎合皇权的构思,发奋图强,迎宠而上,读书考官。全中国,另外一个深陷其中的,就是江西省了。
一个《天仙配》骗没文化和常识的傻子,一个《女驸马》骗青少年学生。这两骗,虽然不能说是安庆以致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极端落后的原因,也是其文化背景之一。
或者说,即使没有蒙冤,今天学校里的老师,也教导学生说,好好读书,可以成为(含混的)人上人。就是可以骑到别人的头上。可是,今天无论硕士博士,都是专业技术人员,与读书做官,边也摸不上。在美国,博士的收入,可能不如水电维修工呢。不谈地位,地位一律平等。
怕有读者对安徽的落后没有认识,我这里提供几个论据。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,中国常年在80来位。安徽在中国人类发展指数里,又属于倒数第六名。如果安徽作为国家地区单独拿出来,恐怕非洲一半以上的国家,发展都超过安徽。
或者这样说,印度的大学,基本上是每县一家以上(不绝对,也有没有的)。而在安徽,每个县都没有一家大学(也不是绝对的)。统管几个县的市,才有学院,还不是高大上的大学。
为何安徽,或者中国各地如此藐视教育?
公家不办,私人不批准,民办年检让你关门,外国的不准进入,宗教社团一般不得办教育。上个世纪最后几年,有人私下讲,改革把教育部改掉,中国教育就大发展了。路径也是,轻工业部改革掉,轻工业第一个率先发展。后来商业部不要了,商业也起来了。
嘲讽的是,每年安徽电视台大吃特吹黄梅戏,少不了《女驸马》的唱段,在人类发展指数极其落后的地方,鼓励考学。看似嘲讽与荒诞。其实,深究其里,自然知道,这也是饥渴营销。就是把大学搞得少少的,自然就让市场充满饥渴,自然更加发奋读书,自然考上学的人,自然可以如《女驸马》里的女状元一样得意。
我们试想一下,我们去饭店吃饭,需要考试。饭店极其稀少,毛泽东时代,我见过一个县数十万人口,只有3家吃店。通过考试能够进饭店消费的,是不是足够骄傲?
将太阳挡起来,然后给一丝光亮,你是不是更感激?是不是有恩于你?
安庆的人们习惯了。他不敢问学校为什么这么少?学额为什么就是不足?而是面对现实,千军万马走独木桥,就是要将一丝阳光存在的瞬间,发挥利用到极致,将小身板放低到极限,没入尘埃,比小草还不如。而且,可以责问你,别人能考上,你为何考不上?
你看,桐城县的父子,都能考上皇上(蛮夷)的进士做宰相,你又为何不能?
你倒霉了,他可以以此逻辑责问你,为何是你倒霉?蒙冤了,为何不冤枉别人,冤枉你?
掷地有声的一句话。
可见,此地文化极其腐败糜烂。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