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鲁纳恰尔邦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 (wikipedia.org)
阿鲁纳恰尔邦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 (wikipedia.org)
安娇县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 (wikipedia.org)
瓦弄镇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 (wikipedia.org)
探访中印边境:站在实控线上看藏南-中新网 (chinanews.com.cn)
僜人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 (wikipedia.org)
克钦邦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 (wikipedia.org)
东部与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接壤,北部与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相邻,西部则与印度接壤,南部则与掸邦相邻。
世界上超过90%的翡翠产于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地区。翡翠传入中国是在明朝,明、清两代,翡翠工艺品在中国流行。从云南永昌(现保山)、腾冲至缅甸克钦邦的密支那一线是进行宝石贸易的商路,有“玉石路”、“宝井路”之称。
除东面与保山市相邻外,其余三面皆与缅甸接壤。地处横断山脉南段边缘,高黎贡山西部延伸的切割山原谷地,地势东北高而陡峻,西南低而宽缓。怒江、大盈江、瑞丽江流经境内。
。曾是孟卯王国的中心(曼尼普尔人口中的蓬王国),阿萨姆邦的阿豪姆人也来自这里。
康迪人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 (wikipedia.org)坎底傣
掸族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 (wikipedia.org)
康迪人(坎底傣;傣语: ชาวไทคำตี่, Chao Tai Kam Dtee;英语:Khamti people或Tai Khamti),是生活在印度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(中国称藏南)、阿萨姆与缅甸西北实皆省坎迪县及克钦邦葡萄县(坎底)的掸族支系,是百越中禽狄。在2000年进行了重新计算,它实际上为13,100,其中4,235人生活在缅甸。他们本来生活在伊洛瓦底江一带,十八世纪出现在印度,仍保持蒙古人种特色。
社会
他们社会分为不同等级,而且世袭,过去诏法是最高级的人,和尚和祭司在其后,奴隶是最下等的人。他们是农业民族,以水牛与象犁田,种水稻为主,辅以芝麻、土豆。
文化
阿鲁纳恰尔邦(印地语:अरुणाचल प्रदेश[注 1],英语:Arunachal Pradesh),又译阿鲁纳查尔邦、阿伦纳曹,是印度的一个邦,原为东北边境特区(NEFA),与南部的阿萨姆邦和那加兰邦接壤,西临不丹、东接缅甸,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为邻,首府为伊塔纳加尔。
在地理上,它是印度东北各邦中面积最大的邦[6]。根据印度人口普查,阿鲁纳恰尔邦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地区,西部主要是门巴人,中部有塔尼人,东部有泰语民族,南部有那加人,约有45个部落/子部落,主要部落是阿迪、尼希、加洛、塔金、阿帕塔尼等。与东北其他邦一样,该地区的人民也有藏缅血统。目前,有许多来自印度其他地区的人来到这里从事经济和文化活动[7]。
除了长朗县、蒂拉普县等少数地区外,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对该邦的大部分地区宣称主权[8],主要划入西藏自治区的错那、隆子、墨脱、察隅四县的管辖范围之内,拒绝承认阿鲁纳恰尔邦的合法性,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媒体一般以带有引号的“阿鲁纳恰尔邦”来称呼该邦[9],民间如百度百科则使用“伪阿鲁纳恰尔邦”的称呼。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印边界战争中短暂占领了部分地区,但随后撤回[8]。
条约共获英藏两方认定,中方则拒绝承认。中方的观点是:阿鲁纳恰尔及其正东面的坎底、江心坡地区到云南一带是中国和西藏的一部分,而西藏政府不具有外交权,因此西姆拉会谈条约只有单方签字(即英国),应视为无效。中国所坚持的是中印传统线及中缅传统线。
1986年底印度议会两院通过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,1987年正式成立阿鲁纳恰尔邦,意思即为“旭日之邦”。[11]
目前中国政府不承认该邦的合法性,该问题尚在搁置中。现时印度在本邦与邻国缅甸的边境布置严密的军事防守,加强机场、道路、桥梁、土木工程及自来水、电力、通信基础建设,以国际节庆规模广办当地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。一方面,由于青藏铁路的完成,中国军队进入本区的速度可以加快许多,这使印军也加强戒备,严阵以待;另一方面,本邦南面那加兰邦、曼尼普尔邦、米佐拉姆邦和东面缅甸克钦邦北部及野人山以南的胡康河谷,景颇族、那加族、钦族武装独立集团活跃,所以外人都要取得特别许可证,才可以进入本区。
首府在伊塔那噶(Itanagar)。
阿鲁纳恰尔邦的国内生产总值估计在2004年为7.06亿美元,2014年为24.6亿美元,农业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。这里种植的作物有水稻,玉米,小米,小麦,豆类,甘蔗,姜和油籽等等。Jhum,当地用于种植的术语,在部落群体中广泛实行,近年来其他产业的逐渐增长,使得农业的相对比重下降。阿鲁纳恰尔邦有近61,000平方公里的森林,森林产品是经济下一个最重要的部分。阿鲁纳恰尔邦也是园艺和果园的理想选择。其主要行业有水稻,水果保鲜加工,手工工艺品。锯木厂和胶合板行业受法律禁止,但阿鲁纳恰尔邦有很多锯木厂。
阿鲁纳恰尔邦的人口有超越100万人。根据当地政府统计,本地有82种的不同部族,绝大部分是蒙古人种汉藏语系。主要的部族包括了信仰泛灵论的阿迪族、阿加族、米济族、蔷薇族等等,占了大多数民族和人口。其他部份为信仰基督新教的浸信会以及罗马天主教的傈僳族、日旺族 、景颇族和那加人等蒙古人种汉藏语系。部份为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支系门巴族、舍度苯族、珞巴族以及康巴人;南传佛教的坎底傣、帕基人。信仰印度教的部族是诺特族,诺特族是那加人的一个部族。
英语为官方语言,但是当地原住民的部族语言大多数为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,当中包括在2007年发现、2010年10月确定存在的克罗语。根据当地政府统计,本地的方言计有超过40种。英语及藏语为各原住民部落沟通的通用语,且相邻南部的那加兰邦也是汉藏语系。
是察隅县的边境镇之一,东南与缅甸相邻,西南与印度实际控制区接壤。1966年之前为桑昂曲宗、桑昂曲县的政治中心。1966年,桑昂曲县更名为察隅县后,县城改治竹瓦根镇。
下察隅镇积1215.07平方公里,2005年人口5389人,其中农牧民4589人[1]。下辖18个村委会:日玛村、拉丁村、塔玛村、巴安通村、新村、夏尼村、塔林村、扎巴村、共同村、自更村、松古村、沙玛村、竹尼村、嘎腰村、宗古村、嘎堆嘎美村、京都村、沙琼僜人村[2]。其中沙琼僜人村的主要居民僜人是中国未识别民族之一。
下察隅镇是边防重地。1962年,这里曾经是中印战争的战场之一。解放军一度沿察隅河谷攻占瓦弄等印占地区,但随后宣布撤军。印度于1963年起重新控制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土地。现今,中印实际控制线位于沙玛村以南3公里的沙玛前哨,双方沿嘎灵公山一线布防[3]。
下察隅镇政府驻地海拔约1520米。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