曼尼普尔邦:王国独立,边贸集镇 摩瑞

 印度东北的一个邦。面积2.2万多平方公里该邦成立于1972年,东以缅甸为界,西与阿萨姆邦相连,南以米佐拉姆邦毗连,北同那加兰邦接壤,过去曾经是阿萨拇邦的一部分。在曼尼普尔语中,该邦名称“刚莱博”意为干土地,梵语名称“曼尼普尔”意为“珍珠城”,是近代印度教民族主义将该地附会为太阳神经丛的结果。主体民族为梅泰族,主要宗教为印度教基督教刚莱敎,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靠公路与阿萨姆邦相来

该地是希洛伊(shiroy)的天堂之花——百合花的故乡,

印度缅甸之间的毒品贸易的枢纽,当地的毒品交易非常普遍,致使吸毒和艾滋病蔓延的情况及其严重。

曼尼普尔邦旅游点有十五世纪时建造的毗湿奴普尔(Bishnupur)寺庙、洛克塔克(Loktak)湖——东印度最大的淡水湖、Keibul Lamjao-世界上唯一的漂浮国家公园

曼尼普尔传统价值观为尊老爱幼,重视家庭。当地人崇拜龙(Pakhangba),起源于当地的神话故事,是曼尼普尔邦人心目中的宇宙创造者 GuruSidaba 的小儿子和继承者。“桑加伊节”的背景就是两条腾飞的龙,Kangla古王宫作为王室权利象征有龙图腾。曼尼普尔民间有着对龙的崇拜。

当地人喜爱的竹笛武术等传统乐器、文化等也颇具中国风。较印度其他地方,这里饮食习惯更似中国,以米饭为主食,喜清淡、好蒸煮,不像印餐多香料、偏辛辣。竹笋咸菜腌鱼等就与云南地区口味相似。每逢重大节日均要演出,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 [1] 




那加人与库基人的矛盾既有经济因素,也有政治原因。经济方面主要体现为对边贸集镇摩瑞的控制权的争夺

曼尼普尔以前一直都是独立的王国,有着2000年以上的历史,印度和缅甸的主要通路经过曼尼普尔邦,以前土邦大君征收关费,曼尼普尔比印度东北的其他地区富有,因此维持了几百年的独立。和尼泊尔处境很相似,但是当大英帝国占领了印度后,曼尼普尔当然也不能幸免。事件起源于:英国对曼尼普尔王室纷争的介入。在抓捕曼尼普尔的一个王子的过程中,英国军队杀死了很多当时正在观看传统舞蹈的平民。作为报复,平民杀死了五个英军士兵。这一事件直接引发英国对曼尼普尔王国宣战。英国取胜后,曼尼普王国并入英属印度,而那个王子则被判处死刑,最后在曼尼普尔首府被当众绞死。

当地政府1947年摆脱英殖民之后,1949年重又被印度统治[3],为中央的直辖区,于1972年从阿萨姆邦分出建立。曼尼普尔邦居民在近几年时间内一直在寻求脱离印度独立建国

曼尼普尔邦也是印度和缅甸之间的毒品贸易的枢纽,所以当地的毒品交易非常普遍,致使吸毒艾滋病蔓延的情况极其严重。

曼尼普尔邦的曼尼普利舞举世闻名,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。

曼尼普利舞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,产生于曼尼普尔地区,因而得名。曼尼普尔一向有“舞蹈之乡”的称号,舞蹈是曼尼普尔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妇女必备的一种美德。
1972年2月21日,曼尼普尔单独建邦,随后举行邦立法会议大选。成立了六个自治区委员会,分别为:昌德尔自治区委员会、楚拉昌普自治区委员会、位于坎格加尔的萨达山区自治区委员会、位于色那帕提的曼尼普尔北部自治区委员会、达龙自治委员会、乌克如自治区委员会。 [3] 
曼尼普尔邦90%地区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,首府英帕尔位于中央橄榄型山谷地带,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,曼邦90%地区为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。周围为海拔900—2100米的丘陵和山地,中部为英帕尔河谷平原,曼尼普尔河流贯中部。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。山区多林木,竹子分布普遍。有铁、铜和岩盐矿。河谷平原为集约农业,山区耕作极粗放。 [1] 
至2012年,曼尼普尔邦的公路密度为每100平方公里26.33公里。
曼尼普尔邦下辖9个县、38个发展区、51个镇和3582个村。查,曼尼普尔邦数量为239万人
曼尼普尔邦主体民族为梅泰人居住在因帕尔平原,是历史上曼尼普尔地区的统治民族。信仰伊斯兰教的梅泰人又被称为梅泰潘高人或简称潘高人,梅泰人根据宗教信仰不同,可划分为非穆斯林梅泰人(梅泰人)和穆斯林梅泰人(潘高人)两大部分。 [6] 
非穆斯林梅泰人主要是印度教教徒,占全邦总人口的60%左右,潘高人占7%~8%。曼尼普尔邦有29个部落, 可以划分为那加部落(Naga)、库基部落(Kuki)、米佐部落(M izo)和其他部落。那加部落和库基部落占部落民的绝大多数。曼尼普尔邦的部落民居住在山区地带,属蒙古人种 [6] 
依据1971、1981、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,曼尼普尔邦的部落民分别占全邦人口的31.118%、27.130%和 34.141% [7]  。 [6] 
对于曼尼普尔邦的族群划分,比较典型的有两种方式:根据曼尼普尔邦官方网站, 曼尼普尔邦的人口可以分为四大群体,即梅泰人、那加人、库基人和潘高人 [8]  ;前曼尼普尔邦邦长纳扬则将曼尼普尔邦的居民划分为梅泰人、那加人部落民、非那加部落民和潘高人四大类 [9]  。 [6] 


中文名
曼尼普利舞
来源地
曼尼普尔地区
属    性
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
分    类
快步舞、击掌舞、伙伴舞、月光舞

目录

曼尼普利舞,由优美的民间舞蹈发展而来。据民间传说,在古代,湿婆神雪山神女创造了一种舞蹈,并且选择了一片适于跳这种舞的山谷地带,但是地势低洼,淹在水中。于是湿婆神用他的三叉戟劈山排水,填平了洼地,开辟了一片跳舞的地方,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曼尼普尔。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在曼尼普尔跳的第一个舞蹈叫拉伊哈罗巴舞。拉伊哈罗巴舞就是曼尼普利舞的原始形式,它是一种祭奠村神的舞蹈,跳舞时,往往全村人参加。
曼尼普利舞是几种舞蹈的总称,属于曼尼普利舞的有与颂神有关的班格·贾兰恩舞(快步舞)、格拉达尔·贾兰恩舞(击掌舞)、表现克里希纳(黑天神)童年生活的拉卡尔舞(伙伴舞)、泼水节时跳的班格·贾兰恩舞(快步舞)、塔巴尔·金格比舞(月光舞)等。
平常人们所说的而且也是闻名全印的曼尼普利舞,是指充满艳情的拉斯·利拉舞而言。据说,大约在1700年前,曼尼普尔地区出了一位国王,名叫杰辛格。一次,他在梦里看到了拉斯·利拉舞,听到了优美的音乐,便教他的女儿学会了这种舞蹈。从此,使这个舞蹈得以流传。
拉斯·利拉舞又包括瓦森德·拉斯舞(春舞)、衮古·拉斯舞(林舞)、马哈·拉斯舞(大舞)、尼碟耶·拉斯舞、迪沃·拉斯舞等。所有这些舞蹈,都是表现克里希纳和高比族(一种牧族)姑娘们之间的爱情和嬉戏情景的舞蹈。舞蹈的主角是拉塔和克里希纳。
拉塔和高比族姑娘们穿一种叫巴尼格的圆圈裙,没有褶纹,裙子上罩一件薄纱,腰部系一根腰带,上身穿一件紧身短衣,头戴薄纱巾和帽子。克里希纳穿黄色衣服。他们的服装色彩,同舞蹈气氛十分协调,使舞蹈显得更加婀娜多姿,优美动人。

梅泰族(Meithei people或Meeteis)是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邦的主体民族。

梅泰族
总人口
2 百万–3 百万[1]
分布地区
曼尼普尔
语言
曼尼普尔语
宗教信仰
Sanamahism印度教基督教

语言编辑

梅泰族说梅泰语,又称曼尼普尔语,一种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库基-钦语支中的语言,与印度的库基语那加语比较接近。梅泰部落的一个祖先声称他是帕蚢蚆,一种传说中的龙。[2]

评论